一、指导思想
为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文件精神,河北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多学科优势,以“新理念、新定位、新内涵、新医科”为引领,以职业需求和胜任力为导向,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模式,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构建“医学+X”教学体系,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培养能够适应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相关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建设内容
(一)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志愿活动、红色文化项目等为依托,铸就医学生“大爱无疆、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开展有温度、有特色的医学生思政教育。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主力军,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其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崇高品质。因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把思政教育、把“道术、仁术”教育作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通过深入挖掘“马海德精神”,以排练马海德话剧、建设马海德事迹展厅等形式,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志愿者活动等有效途径,构建环境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造医学生思政教育亮点工程。
(二)整合和优化专业体系结构,建立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组建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各学科知识的总体关系(平行、互补、主从/主辅、支撑等)及其比重,在此基础上,确定团队成员的知识构成、人员比例、成员数量,明确团队负责人及学科牵头人。团队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讨、组织集体备课、规范课堂教学、开展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评价、落实质量保障、培育教学文化等多层面有计划的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服务新医科专业发展。加强学科、科研等基层组织的有效衔接与融合,组建校院、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学科交叉教学创新团队。
2、实施跨学科创新“实验班”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河北大学2016年12月印发了《河北大学协同育人试点班管理办法》(校教字〔2016〕9号)。《办法》明确了试点班坚持“学校审核准入、学院管理运行,激励与淘汰相结合”的管理和建设原则,明确了试点班开设条件和审批程序、规范了试点班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建立了试点班考核与激励机制,为实施“医学+X”创新实验班建设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结合我校目前的专业结构、学科特点及师资情况,计划开展“医学+大数据”、 “护理+体育”等创新实验班建设,启动实验班教学。
(三)以“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和优化医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扩展医学生知识面,使其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和视野,即具备“医学+X”的基本素养。
1、基于“大健康”理念和“新医科”建设的内涵要求,对我校医学生现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和优化,使其既要与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和逻辑性,又要避免片面的追求涵盖范围,内容杂、结构乱的问题,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现有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实效。
2、针对社会需求、新兴学科和产业,以医工交叉、医文交叉、医理交叉、医体交叉等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形式,启动针对医学生的“医学+X”通识课程建设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符合“医学+X”交叉学科的通识选修课程。如智能医学工程方向的《人工智能导论》、《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医学图像处理》等医工、医理交叉类课程,音乐治疗学方向的《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基础》、《音乐治疗临床应用》等医艺交叉类课程,运动康复方向的《运动疗法原理与技术》、《运动损伤学》、《临床运动疗法学》等医体交叉类课程以及医学与法律等医文交叉类课程等等。
为了确保课程及教学质量,学校将以课程立项的方式,从教材的选用、任课教师的资格、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对符合条件的通识教育课程予以重点建设。
3、课程开设后,学校将做好后续教学监督工作,采取“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生上课规模及上课形式,对于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设施齐全、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良好的课程有步骤、有目标的培育成“医学+X”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做好推广工作。
(四)以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引领,搭建“医学+X”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以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科技活动为抓手,以河北省精神卫生研究中心、河北省数字医疗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北大学创客空间、河北大学医工交叉研究中心、河北大学智能创新工程综合训练中心以及医学部各学院创新、科研实验室为依托,通过机制保障、政策鼓励等措施,如制定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入驻创客空间优惠政策、创新学分认定政策等等,推动医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搭建平台,通过项目驱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方式,探索院际互动、师生联动的教育途径,提升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医工、医理交叉为突破口,打通医学相关学院与我校或其他高校理工科学院、相关企业之间的壁垒,在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校企之间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机制,重点围绕智慧医疗、智慧康复、智能检测及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等研究方向,打造医工、医理融合创新平台,逐步形成:医学临床需求-跨学科技术支持-应用场景模拟-批量生产-用户反馈-技术改进的完整的“医学+X”科研及创新创业模式。
(五)基于“大健康”理念,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特色,推动“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医学学科体系建设。
1、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医学+X”科研创新团队,打造“大健康”学科体系。结合我校实际,实现各学科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的目标,率先组建运动心理与健康、中医药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肠道微生物与健康、精准医学(肿瘤)与健康五个科研方向科研团队,逐步形成医工、医理、医体、医文的交叉融合。
2、加大科研团队顶层设计力度。围绕省级重点学科推动“医学+X”学科交叉融合,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积极推动和清华大学及校内化学、物理、电子信息、数学、体育等学院合作,实现医工、医理和医体的融合创新;联合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共同组建肿瘤微生态调控创新团队;推动河北省精神卫生研究中心、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进行合作,组建音乐治疗科研创新团队。
3、持续推进医学学科培育项目,启动“医学+X”科研专项。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鼓励多学科联合申报医学学科培育课题,力争在国家级科研申报取得较大的突破。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建设,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从而带动医学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
4、加快建设转化医学共享平台。依据“医学+X”科学研究发展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科研项目实施需求,加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快速产出,促进医学成果转化,促进医学学科发展,建设转化医学共享平台。依据各重点学科方向现实需要,按照轻重缓急,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5、多举措提高科研队伍综合素质。积极开展科研、医疗、科研管理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校际交流、科研合作、短期进修,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我校医学学科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定期邀请国内外名家大师开展“医学+X”学术讲座;推动和各学院医学科研沙龙。
6、依托河北省健康学会体育医学融合和健康管理分会推动体医融合与健康科普工作,打造健康校园。
三、机制保障
(一)科学合理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从学校层面成立由专门主管医学教育的学校领导负责、由学校医学部、科学技术处、教务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以及各相关学院组成“新医科”建设协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新医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建设规划,全面统筹“医学+X”教学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协调相关单位教学资源,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学校教务处和医学部教改项目、课程立项、“医学+X”科研专项等方式,从建设经费、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支持和保障,科学、合理的推进“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建设。
通过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启动“医学+X”医学学科科研专项,推动和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合作,推动和校内各学院联合开展科研座谈沙龙等方式积极推进“医学+X”科研团队建设,促进“医学+X”科研成果的产出。
(二)充分发挥学院作用。
依托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医学学科科研提升工作指导小组、医学成果转化工作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学院作用,共同商讨医学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等相关事宜,使其在学校统筹下,医学部、学院、附属医院成为“医学+X”建设的共同体。
(三)创新管理模式,保障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施。
在建立医学部、院、学科组三级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多学科交叉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和权利,调动和发挥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建设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鼓励相关人员参加全国性的相关领域研讨会,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不断提高项目负责人掌控项目运行的能力。
河北大学医学部
2021年9月2日